Orange

格物致知

March 12, 2020

我们的认知来自于两个方向,一是外部的真实世界,一是我们的内心世界。外部世界得到对事物“是什么”的认知,我们叫它做“真实认知”;内心世界归纳总结外部世界得到的“是什么”,得出事物“应该是什么”的结论,叫它做“自我认知”。

“自我认知”往往是片面的,原因有三:

其一,我们得到的“真实认知”本身具有局限性,无法看到全貌。例如看竹子,看到的是此刻的茎、叶(请停顿),拿显微镜看,看到的也是细胞的壁、核。竹子的四季生长,千年演变,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,这些都难以观察。所以,观察者本身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认知源本身就是不完备的。

其二,我们对于得到的“真实认知”存在过滤。认知有先来后到,在初步形成“自我认知”之后,人们总是趋向于保留它而不是推翻它,因为人们往往不喜欢承认自己是错的或者狭隘的。这就使得人们在后续的认知过程中,下意识地剔除了与已有的“自我认知”相异和相悖的部分,因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,人们总是对自己厌恶的东西一带而过。相反,对于符合“自我认知”的部分却十分留恋,反复地看、品、自我论证,导致原有的认知得到巩固而革新的认知却无法形成。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便是爱吹牛逼和抗拒新鲜事物的中老年人。即使是许多大学者,在青年时不断在推翻自己中成长,到了晚年也会为与时事不符的旧理论抗争。

其三,我们缺乏完善的归纳总结的方法。当“真实认知”过多、过繁,我们往往不知该如何梳理它们。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,便是这个道理。归纳总结的方法,包括对各种“真实认知”之间、“真实认知”和原有的“自我认知”之间的比较、论证、甄选、各归其位,是革新、巩固、还是另立旁支。做得不好,便会一团浆糊,“自我认知”是得不到增长的。

由于以上三个原因的存在,我们的“自我认知”总是不可避免地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。

为了尽量缩小这种偏差,我们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事物,而非沉浸于狭隘中去揣度事物;需要以自身去面对事物,感知事物,体验事物甚至尝试改变事物,而非从已有的“自我认知”去套事物,评判事物;需要反复地推敲和梳理事物,而非机械地堆积认知。

即便我们无法从局限中解脱,也可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;即便我们是自始至终的无知,也可以无知的心去认知这个世界。